2014—2015年度陕西省各市文化软实力评价报告

作者:管理员 点击量:116 发表时间:2018-01-24 09:26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竞争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评判未来城市发展质量、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五个维度,共计18个指标。指标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政府各部门业务数据以及省信息中心组织的社会调查资料等。

一、全省及各市文化软实力总体情况

全省文化软实力水平稳步提升。2014-2015年度,全省文化软实力平均指数为35.98,较上年度增长6.1%。从五个维度看,文化产业发展能力较上年度增长13.9%,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产业规模、文化消费、市场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文化创新能力增长7.3%,文化创作继续保持繁荣之势,文化人才不断增加,但整体文化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增长6.8%,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文化服务和文化投入均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增长2.9%,其中文化对外号召力、影响力显著增强;文化资源竞争能力增长0.3%,文化组织机构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较少。

2014-2015年度,全省各市文化软实力指数排名依次为:西安87.55,宝鸡40.21,渭南39.19,咸阳38.37,榆林32.6,延安31.86,汉中25.97,铜川25.29,安康20.1,商洛18.66。各市排名与上年度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榆林上升一位至第5位,延安下降一位至第6位,汉中上升一位至第7位,铜川下降一位至第8位,其他各市排名不变。与上年度相比,各市文化软实力指数增速有所下降,仅有安康和咸阳增速较上年度提高,其余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安康文化软实力指数增长速度最快,为16.02%,铜川最低为0.81%。

二、各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特征分析

(一)西安文化软实力水平面临突破

西安,文化软实力指数为87.55,较上年度增长2.64%,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即将面临突破。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均继续排全省首位。其中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文化公共设施、产业规模、市场化程度、文化交流影响力、文化对外号召力和产业创新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但基层文化服务、文化投入等排名相对靠后。与上年度相比,文化创新能力、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指数分别增长33.83%和6.49%。其中,文化创作成果显著,产业创新能力持续优化,文化组织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指数下降22.5%,主要是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减少、文化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二)宝鸡、渭南、咸阳三市文化软实力水平差距缩小

宝鸡文化软实力指数突破40,达到40.21,渭南、咸阳分别上升至39.19和38.37,三市文化软实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呈齐头并进的态势。

宝鸡,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均排全省第2位,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降至第4位,其中,文化消费升至全省第1,基层文化服务、市场化程度、文化对外号召力和产业创新等均排名全省第2,但产业规模仍需扩大,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排全省第7位,其中,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投入排名靠前,需培育更多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投入。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增长20.15%和5.43%。其中,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文化对外号召力进一步提高,但文化对产业辐射能力有所下降。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下降19.61%和8.39%,主要是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等增速缓慢。

渭南,文化资源竞争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分别排全省第2和4位,文化创新能力升至第4位。其中,渭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文化交流影响力和文化对产业辐射力较强,产业创新能力居全省前列,但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排名靠后,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相比西安、宝鸡、咸阳等地相对较少。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分别排全省第5和7位,其中文化投入排名全省第2位,产业规模、文化消费、公共文化设施等指标排名靠后。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增长27.56%、5.87%和3.68%。其中,文化投入、市场化程度、文化交流影响力等指标增速较快,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下降,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有所减少。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下降1.87%和1.09%。主要是文化组织机构、文化人才等指标增速缓慢。

咸阳,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分别排全省第2和3位。其中,文化投入继续排全省第1,文化对外交流影响力排名第2,文化对外号召力居第3,但公共文化设施排名靠后。文化资源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分别排全省第5、6和8位。其中,咸阳旅游资源丰富,但文化组织机构相对不足,文化消费、文化人才等指标排名靠后。与上年度相比,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指数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达到20.67%,其中,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资源竞争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增长11.8%、9.7%、8.02%和7%。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创新、文化交流影响力等指标增速较快,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有所下降。

(三)延安、榆林两市文化资源竞争能力较强,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延安,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均排全省第3位。其中,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馆、文化站数居全省第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排名全省前列,但文化投入排名靠后。文化创新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排全省第5和6位,文化产业发展能力降至第9位。主要是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对产业辐射力、文化消费、产业规模、市场化程度等指标排名全省后位。与上年度相比,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增长25.94%、10.77%和7.97%。其中,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文化服务、文化创作、产业创新、文化对外号召力等指标增速较快,但文化投入和文化人才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资源竞争力指数分别下降28.76%、4.91%。主要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增长缓慢、文化组织机构相对不足等因素所致。

榆林,文化创新能力、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分别排全省第3、4和4位。其中,文化创作、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程度、等指标排名靠前,但旅游资源、文化组织机构、产业创新等指标排名靠后,特别是产业规模排名全省末位,2014年,榆林文化产业增加值29.6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不足1%。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分别排全省第6和8位。其中,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投入、文化交流影响力等指标排名靠前,文化对外号召力、文化对产业辐射力等排名靠后。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指数大幅增长76.8%,主要是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市场化程度等指标增速较快。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指数分别下降13.16%、5.88%和0.76%。其中,文化交流影响力、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基层文化服务、文化人才等指标增速较慢,但文化体育与传媒的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产业创新等指标增速较快。

(四)铜川文化产业支撑作用增强

铜川,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继续排全省第3和5位。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等指标均居全省第1,每万人拥有影院坐席数居全省第2,但基层文化服务居全省末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文化创新能力降至第7位,文化资源竞争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继续排第10位。主要是文化人才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数量较少,旅游资源未能形成规模化,文化交流影响力、文化对产业辐射力等指标排名全省末位。与上年度相比,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指数分别增长20.63%、17.91%和13.24%。主要是文化交流影响力、文化对外号召力、产业规模、公共文化设施等指标增速较快,但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指数下降8.15%,主要是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等增长缓慢。

(五)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文化软实力水平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文化软实力指数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其中,安康文化软实力指数突破20,达到20.1。

汉中,文化资源竞争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分别排全省第6、7、8和8位,文化创新能力排第10位。其中,基层文化服务、文化遗产排名靠前,旅游资源、文化对产业辐射力等指标排全省中游水平,文化产业规模、文化消费、市场化程度、产业创新等指标排名靠后。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指数分别增长45.24%和33.34%,主要是产业规模、市场化程度、产业创新等指标增速较快。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指数分别下降8.85%和3.69%,主要是文化交流影响力、文化对产业辐射力、文化投入等指标增速回落。

安康,文化创新能力升至第6,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产业发展能力继续排全省第8、9、9和10位。其中,安康基层文化服务成效显著,排全省第1位,产业规模、文化投入、文化交流影响力、产业创新等指标排全省中游水平,但文化组织机构及从业人员、文化消费、市场化程度、文化对外影响力等指标排名全省后位。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指数分别增长24.41%、18.26%、16.41%、14.6%和8.34%。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规模、文化对外号召力、产业创新、文化从业人员等指标增长较快,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消费、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创作等需要进一步提高。

商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升至第5位,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升至第7,文化资源竞争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排全省第9、9和10位。其中,文化消费、旅游资源、文化交流影响力和文化对外号召力等指标排名上升,文化组织机构、公共文化设施、基层文化服务、文化投入、产业创新等指标排全省后位。与上年度相比,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城市文化辐射能力指数分别增长75.72%和10.18%。主要是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较快,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突破3000万人次。文化公共服务能力、文化创新能力指数分别下降13.36%和5.51%。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的一般财政预算支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下降,文化人才增速缓慢。

三、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突破重点

(一)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

我省文化企业总量偏少,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数较少,已经成为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截止2016年3月底,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61家,仅占全国的1.2%,全国排第18位;占全省全部文化法人单位数的3.1%,较全国水平低1.5个百分点。全省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制造业企业116家,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167家,文化服务业企业378家。因此必须从扶持现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和培育文化企业“后备军”两个方面,加快培育更多的文化市场主体。一是促进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动省内大型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并购、重组和投资合作,实施跨区域整合与产业链整合,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文化领军企业。扶持拥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规模以下文化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连锁经营、政府专项资金奖励等方式,提升为规模以上企业。放宽文化投资领域限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保障机制,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文化创新成果转化,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促进文化制造业发展。二是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后备力量。深入落实文化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印刷、文化设计等领域和群众文化娱乐消费领域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加快数字出版、文化软件服务、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孵化一批初创文化企业。

(二)提升文化产业投资效率和质量,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投资高速增长,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投资77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8%,比2012年增长一倍多。但从投资收益率(增加值与投资总额的比率)看,我省文化产业投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投资总额比为1.35(投资额为1),即每1元投资产生1.35元增加值,2013年为1.15,2014年为0.84。从全国看,2014年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收益率低于全国水平(全国为1.01),比全国最高的北京低7.07。因此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投资效率和质量,是实现我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是统筹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做好规划,要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依托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产业集群、集聚、园区化发展,形成具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发展集群。二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好文化产业调整与布局,形成中心带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突出做强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等特色行业,加快数字技术、游戏与动漫等新兴业态的投资力度,推动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三是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导文化产业投资方向。要发挥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和框架,注重文化项目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引导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调动中小文化企业积极性,提高文化产业投资质量。四是切实降低文化企业成本。推进文化领域“降成本”,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简化市场准入审批手续,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益。加大对新兴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三)继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我省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权交易所相继组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取得很大成果,但也存在文化市场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层次低、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继续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是激活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加大区域文化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继续发挥政府政策扶持的“领航员”角色,协调好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以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握好区域文化产业中市场机制在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及作用,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来,积极维护文化市场公平、公正竞争。二是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在加强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线上线下”文化产品跨境电商交易、联合营销推介、集中品牌宣传等体系,加快建设区域大型文化产品物流基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拓展文化产品境外市场。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质量认证、产权交易、市场信用、中介服务等体系,发展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类型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三是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扩大文化产业基金规模,在此基础上,设立旅游、体育、影视、艺术品、动漫游戏等子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允许投资公司依法进行股权投资、证券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多渠道探索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扩大文化产业资本来源,提高文化产业综合投入连贯性与稳定性。四是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推动本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动漫设计、文化营销等专业人才。制定紧缺型文化人才、文化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构建文化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在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设立文化企业孵化基地,为专业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多数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以及品牌效应,多数文化企业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能力,通过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运用市场手段,建立文艺创作与影视开发双向融合机制,大力推动“文学陕军”与“影视陕军”对接汇流,以具有陕西风骨、时代风尚的精品力作,促进陕西影视产业发展;以影视产业发展释放创作潜能,带动文艺精品创作,实现文学与影视的跨界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促进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新要素互动衔接,培育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加强数字等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文化生产力转化。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促进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业、文化+制造业、文化+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打造若干在全国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分享到

×

信息中心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