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围内心之城 ——《围城》读后感

来源:市场信息处 作者:云星 点击量:320 发表时间:2017-12-28 11:22

      一本书,有人从中看到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有人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某些弊端,有人则悟到了人类心理的围城困境。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就是这样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立象以尽意,小说的围城意象在方鸿渐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他不想结婚,却屈从家里订了婚;出国留学,学业无所获,在家人催促下买了假文凭充数;他坠入爱河,却因误会分了手;去三闾大学教书,却受到同事排挤,最后尴尬逃离;他害怕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婚事。看似生活与想法背道而驰,实则是性格所致。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不敢抗争又于事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他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小说尘埃落定,生活却在继续。有人说,生活亦是一座围城,想要的偏得不到,拥有的却并非所愿。餐桌上,当公务员的朋友抱怨工作繁忙、工资低,想辞职当老师,另一大学老师则说起自己的工作重复单调、科研压力大,正打算报考公务员。周围的人一笑,异口同声:“围城”。这种现象处处存在,小孩盼望着长大,大人们却在回忆着童年的无忧无虑;学生着急工作,职场上的人却在怀念校园的轻松自在;未婚者被催促着组建家庭,结婚的人却又怀念单身的快乐。生活如围城,城外的人总觉得城内满是美好,因距离之感,围城就像水中月、镜中花,充满希冀,而待希望接近事实,便是镜花水月幻灭之时。
       围城现象折射出的是当下社会弥漫的焦虑与迷茫。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关于焦虑程度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74.5%的受访者不定期出现焦虑状况,88.9%的受访者同意“全民焦虑症”已成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病。物质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却遭遇危机,“三躁”(急躁、浮躁、暴躁)大行其道,伴随各种社会问题和现代化负面影响的累积,焦虑已经超越了个体的心理状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普通民众到达官巨富,焦虑蔓延于每一个群体。房子、车子、升职、加薪等等,这些追求在绘就幸福生活蓝图的同时,也扰乱了内心的安宁,我们越来越着急赚钱、升职、享受,一窝蜂的想冲进众人艳羡的围城,最终有人融入,有人却从城中逃离,而更多的人还在摇摆中浮沉,每一次选择背后,都是无数次的焦虑与纠结。
       几家欢喜几家愁,差别的并非得失,而是心态,心灵才是最坚固的围城。你羡慕别人身居高位,却不知高处不胜寒,光鲜职位下是重任在肩;你羡慕别人高额薪金,却不知日日加班到深夜的辛苦;你羡慕别人四处游玩的洒脱,却不知道他为此放弃的安稳。无论事业、财富、爱情还是自由,一切都有代价。盲目追赶、得陇望蜀,才是内心的围城。“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踹,不如自己轻轻一拨。”生活,想要的就努力争取,拥有的就尽力珍惜,得不到的就去释怀,冲破内心枷锁,生活就是一座幸福城堡。
       一人、一城互相映像,城内、城外遥想对望,进还是出,其实无关好坏,心安,即刻就是幸福。

分享到

×

信息中心移动端